你的位置: 乐鱼 > 音乐知识 > 乐理资讯

这六个民族乐器冷知识不信你都知道

2024-08-25 09:40:58

  这六个民族乐器冷知识不信你都知道说起民族乐器,人们很容易想到琵琶、扬琴等,但它们其实是舶来品,而知名度没那么高的阮,才是土生土长的“中国琴”。

  阮的全名是“阮咸”,是不是撞名“中国古代第一偶像男团”——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阮咸呢?其实,这个乐器正是因为音乐天才阮咸善弹奏而得名。

  想象一下,清幽静逸的竹林深处,六贤围坐饮酒下棋,放荡不羁的阮咸拿起造型呆萌的阮咸,信手弹拨……(此处省略1000字)

  作为我国传统抱弹类有品乐器的始祖和源头之一,阮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大家族,包括高音阮、小阮、中阮、大阮和低音阮。在今天的民族管弦乐队中,阮也是必须出场的弹拨乐器。

 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,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。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治理,清政府从关内抽调兵力补充边防。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,1000多名锡伯族官兵携家眷共4000多人从东北出发,向新疆伊犁进发。

  离别了故土,告别了家乡父老。锡伯族军民扶老携幼,赶着牛车、驼队,拉着行装向前行。一路上,他们冒酷暑,顶严寒,越千山,涉万水,风餐露宿,日夜兼程。

  就在这万里长途上,锡伯族官兵的行囊里却装着一件乐器,它就是斐特克纳。可以想见,在恶劣的条件下,这来自家乡的寥寥琴音,慰藉着官兵疲惫的身心,支撑着他们继续西行。

  火不思乐鱼·体育官方网站,一种比马头琴辈分更高的蒙古族弹拨乐器,外形和琵琶有几分相似。那它和琵琶有亲戚关系吗?这就要说到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——“昭君出塞”。

  “琵琶马上弹,行路曲中难。”相传,王昭君去匈奴和亲的路上,曾在马上弹奏琵琶。在匈奴期间,她所弹的琵琶曲更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。

  宋代俞琰的《席上腐谈》提到一个故事:昭君的琵琶坏了,匈奴工匠帮忙重造,新造的琴因为体型较小,被昭君笑称“浑不似”。而这个因此得名“浑不似”的乐器,就是火不思。

  画中,一个小孩儿抱着一种弹拨乐器,这乐器不仅有长长的脖子,四根弦并列在一侧,而且长得还像个勺子。

  今天我们看到的火不思,是上世纪60年代由音乐工作者和制琴师参照传统火不思形制改良而成的。因为关于火不思的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,这也为复原它带来很多困难。

  好在经过制琴师的通力合作,火不思不仅重获新生,还增加了品位,拓宽了音域。而今天的我们,也得以有幸再度聆听它的琴音。

  祝贺婴儿诞生有“祝诞歌”,青年人有“爱情歌”,举行婚礼有“哭嫁歌”“劝嫁歌”,老人去世还有“哭歌”……在伴随柯尔克孜人一生的歌声里,总少不了乐器库姆孜。

  虽然造型简单,但弹起来却很有难度。这是因为它和三弦一样,是一种无品的弹拨乐器,音准的掌握全靠演奏者的技巧和听觉判断,绝对是对演奏者的实力大挑战!

  大家知道“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”之一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《玛纳斯》吗?它就是用库姆孜来伴奏。

  想象一下,青青草原上,白色毡房中。一群人在地毯上围坐一圈,盘腿坐在中间的就是“玛纳斯奇”(演唱玛纳斯的歌手)。他拿起库姆孜,缓缓开始唱起英雄玛纳斯的故事,偶尔还穿插一段freestyle……

  (emmmm……由于《玛纳斯》全文有2000余万字,从头唱到尾,恐怕要一年多的时间......)

  2017年,考古人员在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发掘出20余枚绳振式骨制乐器。它们出土的时候看起来很像女孩子的发卡,一些考古人员刚开始还怀疑是人类早期的发卡类装饰品,后来才搞明白是古代口弦。

  汉朝曾经建造专门演奏口弦的“鼓簧宫”,此后口弦逐渐流行于中华大地。有意思的是,口弦后来在中原渐渐消失,却被周边各民族广泛地传承下来,以至于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共享度非常高的一种乐器——我国至今仍有30多个民族在使用口弦,口弦的各种称谓就达50多种。

  其实,口弦还是一种世界性的民族乐器。在欧洲、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一些国家,也都有人演奏口弦以作娱乐,不少年轻人还用这一古老的袖珍乐器来演奏流行音乐呢!

 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推出的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”上,有两件必看的文物珍品,那就是陪伴文成公主入藏的琴和长鼓。

  虽然有1300多年的历史,但这两件乐器惊人地保存良好,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们身上的宝相牡丹花、云头纹和火焰纹。

  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向唐朝请婚,唐太宗许诺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。

  文成公主进藏,那是相当风光,带去的嫁妆着实不少(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大量佛经,历史、天文、历算等方面的书籍……)

  和亲队伍里不仅有能工巧匠,还有不少乐师和乐器,简直就是一个“文化访问团”!就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,就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琴与长鼓。

  文成公主入藏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吐蕃地区的民族交往、文化互鉴,巩固了唐蕃关系,成为千年流传的民族团结佳话。陪伴她入藏的琴和长鼓,自然成了这一段佳话的历史见证。

微站点
查看微站点
个人中心
人工客服
购物车
回顶部